凌晨三点,广福医院的急诊室灯火通明,吴梅花医生仍在坚守岗位。急诊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她的脸色略显苍白,眼中透露出一丝焦急。
吴医生抬头看去,只见这名女孩子身高一米六五,身形纤细,长发披肩,穿着一件风衣,看上去颇为清秀。女孩一见到吴医生便开口诉说自己的不适:“医生,我刚刚感到非常不舒服,吐了一地,甚至昏厥过去。但现在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感觉好多了。”
女孩接着向吴医生详细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她是浙师大的一名学生。前一晚因找不到人陪同吃饭而心情低落。独自一人时,她一口气喝了四瓶饮料,随后又吃了许多甜食,肚子瞬间胀痛难忍。想起在学校的不愉快经历,她情绪更加低落,大哭一场后,吐了一地,随后便失去了意识。醒来后,她感到手脚麻木,头痛欲裂。
吴医生听后推断,女孩的症状很可能是因过度激动导致的“过度通气”。她安慰女孩不要过于紧张,并让她在医院稍事休息。女孩却坚持要求输液,甚至调皮地要求吴医生调整输液速度,以便她可以顺利逃课。
突然,女孩眼中闪过一丝熟悉的光芒,她惊讶地说:“医生,我认得你。以前你帮我看过病。”吴医生回想起确实有过这样的病例,那时女孩的症状也是“过度通气”。当时,是女孩的老师陪她来的。老师提到女孩性格有些独特,与同学关系紧张,曾多次更换寝室并接受学校的心理疏导。
那么,“过度通气”究竟是何物呢?吴医生解释道,“过度通气”是一种与情绪相关的发作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吸浅而快,过度排出二氧化碳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在生活中,“过度通气”并不罕见,吴医生甚至一天能接诊三四例。
例如,用力哭泣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手脚麻木,这就是“过度通气”的常见症状之一。前不久,有一位高三女生因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责骂后痛哭不止,出现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被确诊为“过度通气”。
吴医生提醒,遇到类似状况时,要放慢呼吸,可以用纸折成三角形状罩住口鼻几分钟,或者拿毛巾捂住口鼻。同时强调,这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生理反应,发病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身边的人要注意给予心理疏导,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对于情况严重的患者,如那位浙师大的女孩,可能需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