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梦报道
近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一份名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重要文件。此次规范的出台,无疑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大进步。文件的重点在于扩大了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范围,明确细化了医疗机构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旨在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确保医疗安全。
一、扩大报告范围:疑似感染纳入监控视野
新规范明确指出,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范围不仅包括已经发生的感染暴发,还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所谓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多例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这一新规定特别适用于那些无法做病原学监测的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可能无法达到以往规定中“医院感染暴发”定义的标准。通过纳入疑似情形,有助于医疗机构早期判断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性,从而及时采取措施。
二、明确各级责任:分级报告制度保障信息畅通
新规范明确了医院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报告内容和承担的责任。医院在发现疑似或确认的医院感染暴发时,需要及时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则负责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并在必要时上报至卫生部。这一分级报告制度,确保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处理。
三、强调日常监测:预防与处理并重
为了应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医院应当建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责任制,并明确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医院还需要建立日常监测系统,制定自己的院感暴发处置程序。新规范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这要求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
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应对策略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院感暴发处置预案。该预案明确了在出现院感暴发趋势时,各相关部门应担负的职责,并制定了医院院感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的基本步骤。这显示了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应对院感暴发事件上的积极态度。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食品安全、医疗保障、医药信息等话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健康的生活始于对信息的了解。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些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资讯,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