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的主任医师蔡晧东博士最近关注了一项由《柳叶刀》杂志在线发表的研究,这项研究由德国的医生们完成,他们揭示了关于大肠杆菌O104H4的新发现。这次发现的细菌不同于寻常,它是由两种菌株结合而成的新菌株。其中一方拥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能够引发出血性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另一方则具备特殊的本领,能够紧紧粘附在肠壁上,在肠黏膜上聚集,这种能力以往只在肠聚集性大肠杆菌中发现。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粘附“本领”。早在1985年,美国的医生就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这种特殊的大肠杆菌。它们不像常规的大肠杆菌那样产生毒素,却能够稳定地粘附在组织培养的上皮细胞表面。这种独特的粘附方式使它们在组织培养的细胞表面聚集成簇,犹如“砖堆样”,因此得名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这种大肠杆菌的特殊菌毛赋予它们极强的粘附性,使细菌能够大量聚集在肠黏膜上,并在肠黏膜上“安家落户”。它们刺激肠黏膜,导致黏膜水肿、发炎,并产生大量黏液,从而引发腹泻。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菌毛的粘附和聚集能力不仅可以遗传,还能传递给其他细菌。
这次在德国引发疫情的大肠杆菌可能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们通过遗传获得了产毒素和粘附的两种致病能力,其致病性大大提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提醒我们必须对这种新型大肠杆菌提高警惕。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呕吐和腹泻。腹泻时间长,通常超过两周,大便呈水样或黏液样,部分病人甚至出现血性大便。过去,这种感染多被认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婴儿腹泻就与这种细菌密切相关。它也可能引起旅游者的腹泻。
近十年来,这种大肠杆菌感染的疫情在欧洲也时有发生。仅在1994年,英国就发生了四次与肠聚集性大肠杆菌相关的腹泻流行。1997年,德国和法国也在腹泻的婴幼儿中发现了这种大肠杆菌的存在。
在我国,虽然曾在腹泻婴儿的大便中检测出肠聚集性大肠杆菌,但由于检测方法的复杂性,对其的研究尚少。我国也需要对这种可能导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加强研究,以防其流行或与其他毒性的大肠杆菌结合形成新的菌株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