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解读与前瞻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新型基础设施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不仅代表着发展的前沿,更昭示着未来的方向、趋势与未来。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型基础设施。近期,关于新型基础设施的讨论热度持续走高,***拟从五个维度为您解读“新基建”的内涵与深远意义。
一、认识“新基建”:从狭义到广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8年12月19日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这一概念的提出,官方地拉开了新经济时代的序幕。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基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
狭义的“新基建”主要指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如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而广义的“新基建”,则更注重融合基础设施,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能源、交通、城市、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这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也就是说,广义的“新基建”服务于智慧产业、智慧企业、智慧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二、5G与数据: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柱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5G和数据的支撑。其中,5G技术以其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高可靠及高成本的特点,成为所有应用场景的基石。与此数据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数据采集、储存、加工、集成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其巨大的价值。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的问题仍需要解决,以实现数据的跨界融合和共享。
三、“新基建”与“老基建”的互补与协同
传统的基础设施大多局限于实体空间,主要起到有形连接的作用。而新型基础设施则拓展至虚拟空间,强调无形连接。随着时代的发展,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借助基础设施,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已融为一体。“新基建”与“老基建”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四、新型基础设施的三大领域
对于新型基础设施,目前业界有多种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大类。而狭义(数字)基础设施则主要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群,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切都被体现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
五、前瞻与总结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型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服务于智慧产业的发展,更服务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新型基础设施的理解,加强相关领域的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新基建”作为新经济时代下的重要驱动力,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把握发展的机遇。鉴此,“新基建”与“老基建”并非相互排斥或替代的关系,而是彼此补充和支持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更放大了其作用。通过加强“新基建”与改造“老基建”,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双轮驱动”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线上购物、支付、学习、会议等迅速发展,尤其是疫情期间,国民逐渐习惯了线上生活。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基建仍滞后于发达国家,表现为远程办公率、企业数字技术渗透率、制造产业机器人密度等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新基建”中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关系。
推动“新基建”的发展,也需要关注培育“新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重塑经济形态的共同选择。根据相关研究,尽管中美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二者之间仍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基建”的注重培育和发展新的数字企业。“新基建”和“新企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一些超级数字平台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瞪羚企业,它们代表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和活跃度。我们需要像大力推进“新基建”一样,大量培育这些“新企业”。
对“新基建”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应拓展至思维层面。新一轮的“新基建”热潮,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压力的需要,也是为未来经济高效发展布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经济社会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从低速到高速、从确定性情景到不确定性情景、从线性变化到非线性变化、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以及从同道追赶转向换道超车等特点。我们需要从更高层次的思维去理解“新基建”的重要意义。
“新基建”是一场全面转型的过程,涵盖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重大革命。我们需要跳出“新基建”本身去理解和把握它的深刻、深远和深情意义。这不仅是对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是对思维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我们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的数字企业,同时也要在思维层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