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华社多次关注报道了关于“增高针”(即生长激素注射)的滥用现象,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以下是关于这一话题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事件背景
1. 滥用现象:增高针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原本是为了治疗矮小症患者的。由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存在焦虑,盲目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导致生长激素被超范围使用。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了一些企业的牟利手段。
2. 健康风险:专家指出,滥用增高针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副作用。部分儿童在注射后还出现了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血糖升高的问题,这无疑是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二、市场影响
1. 企业收入激增:由于生长激素的滥用现象,国内某龙头企业短短5年内生长激素收入增长超过4倍,年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90%以上的收入依赖于生长激素产品。
2. 股价震荡:随着新华社的报道,相关企业如长春高新、安科生物的股价一度跌停,市值蒸发显著。
三、专家建议
1. 严格适应症:生长激素只应适用于确诊的矮小症患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调整等方式,就可以改善身高。
2. 规范诊疗:为了避免过度诊断和扩大使用范围,需要加强临床监管。医生在开具生长激素的处方时,应该严格按照适应症进行,避免滥用。
四、社会反思
在社会层面上,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增高,不惜花费数十万元注射生长激素,但最终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有的家长花费48万元,孩子却只长高了1厘米)。这种现象凸显了盲目跟风的社会现象的危害。目前,虽然长效剂型生长激素使用方便,但其价格高昂,且医保覆盖有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争议。
关于增高针的使用,建议家长和消费者理性看待,不要盲目跟风。如果有具体的诊疗需求,应该咨询正规的医疗机构,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