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市场新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解读
近日,中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其中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备受关注。这一工具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市场稳定与发展。
其基础机制非常直观。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使用手中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得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这样的操作不仅扩大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首期规模高达5000亿元,足以看出政策制定者的决心和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具采用的是“以券换券”模式,不会直接投放基础货币,这也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精细化和市场化导向。
自推出以来,SFISF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截至2025年5月,已经开展了两次操作,累计金额达到惊人的1050亿元。中标费率也从最初的20bp降至目前的10bp,显示出市场的积极反应和政策效果的显著。参与这一操作的机构数量也从首批的20家扩展至40家,质押资产类别也在不断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活跃度和多样性。更令人欣喜的是,90%以上的融入资金投向了A股市场,这无疑为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本市场的又一大利好
除了SFISF之外,另一项政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也备受瞩目。这一政策专为上市公司及其股东设计,旨在鼓励他们回购和增持股票。首期额度高达3000亿元,年利率仅为1.75%,显示了政策的优惠力度。截至2025年5月15日,已有590家上市公司申请了这一额度,其中73%来自市值超过百亿的企业。
这一政策的推出,对于稳定股价、增强市场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市值公司通过这一工具稳定股价,对于主要指数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与SFISF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政策组合拳。
三、政策特点:逆周期调节、长效机制与精准导向
这些政策的推出,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在应对市场波动、建立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方面的积极和创新。这些政策工具的设计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如美联储的TSLF,又结合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工具是逆周期调节的利器。在市场超跌时,可以增加使用这些工具来注入流动性;而在市场回暖时,则可以自然减少使用,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市场化导向。
这些政策工具旨在建立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通过抑制“下跌-赎回-抛售”的负反馈循环来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这些政策的制度设计非常注重精准导向。例如,严格限定资金用途(仅限股票投资),设置科学的抵押率和机构准入标准,以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推动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这些政策是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要求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