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剖析与处理结果
在医疗领域,有时因小小的疏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下面两起案例,都涉及打胎药与保胎药的混淆使用,令人痛心。
一、安徽肥东县惊魂记
一名本应是保胎的孕17周孕妇,却误服了护士发放的米非司酮片(打胎药)。孕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3粒,虽经过催吐、洗胃等紧急处理,但家属仍决定终止妊娠。此次曝光了医院的管理漏洞,如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甚至将保胎与打胎的患者混住同一病房。医院对此承担了全部责任,不仅承担了医疗费用,还赔偿了9.5万元。涉事护士更是被停职、辞退,并吊销了护士资格证。
二、南昌市的悲剧
在南昌市,又一名孕妇因医生误开复方米非司酮片(打胎药)为保胎药而遭受流产的厄运。医生轻描淡写地称之为“笔误”,而医院的赔偿态度也引发争议。家属对仅仅1万元的赔偿表示不满,要求更高的赔偿金额但未达成一致。
深入了解药物作用与风险
保胎药与打胎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作用却截然不同。保胎药如黄体酮、地屈孕酮片等,主要用于补充孕激素以稳定妊娠。而打胎药,如米非司酮,则与米索前列醇联用,可终止早期妊娠。单独服用打胎药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或流产。误服打胎药的后果可能包括阴道出血、腹痛等,如胎儿存活,还需严格医学评估后续风险。
责任认定与赔偿细则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医疗过错责任分为全责、主要责任等。若损害完全由医疗过失造成,医院将承担全责,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若涉及终止妊娠,还需涵盖引产费用及后续生育影响补偿。
预防建议
患者应当增强药品安全意识,在服药前仔细核对药品名称、用途,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咨询医生。医院方面则应当加强药品管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不同治疗目的的患者混住,以减少类似医疗差错的发生。
这些案例都是由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足或流程疏漏导致的。我们应当通过加强监管和培训,确保医疗安全,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