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对于终止妊娠的现象,人们有着不同的称呼和认知。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差异,也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医学的进步。
1. 小产/小月
这是古代对妊娠12-28周期内胎儿成形后自然或由于某些原因终止妊娠的称谓。在中医典籍中,这一术语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先兆流产,而狭义则特指胎堕难留的情况。
2. 伤娠
这个词语出自《三国志·方技传》,是用来描述未足月的胎儿堕出的现象,是古代对流产的一种通称。
3. 下胎/去胎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这两个术语是用来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主动终止妊娠的行为。在清代的文献中,手术堕胎也被称为“脔胎”或“钩胎”。
4. 堕胎
汉代《汉书》中已有此词,描述人为终止妊娠的行为。在中医理论中,堕胎与气血虚损、七情过激等因素息息相关。
这些古代的称呼展现了人们对于终止妊娠在时间和方式上的认知差异:早期多称之为“伤娠”,随着胎儿的成长,人们开始称之为“小产”;自然发生的流产常被称为“小产”,而人工干预的则称为“下胎”、“去胎”或“堕胎”。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术语往往融合了医学和民俗的表述。除了科学的医学记载,还有一些非科学的做法,如“画符催生”等也曾被人们尝试。这些不同的称呼和认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育、健康和命运的观念与期盼。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妊娠和终止妊娠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认知和人文关怀,为人们的生育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