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畅饮美酒,直至天明。在这欢愉的时刻,他深感思念兄弟之情,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之夜,明月如玉盘高悬,苏轼手持酒杯,向青天发问:明月何时出现?不知天上的宫殿,今夜是何年。他想要乘风归去,追寻那琼楼玉宇,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于是他在月下翩翩起舞,仿佛与清影共舞,人间景色又何尝不美丽动人?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透过雕花的门窗,照耀着无眠的人们。明月不应有恨,为何总是在离别之时格外明亮?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这些都不完美。但苏轼仍然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共同生活,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源自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密州为官,因与变法者政见不合而自请外放。他渴望能调到离胞弟苏辙更近的地方,以多聚首。然而七年过去,兄弟仍未团聚。那一夜,皓月当空,苏轼心中的思念如潮水般涌动。他借着酒意,将情感倾注于笔端,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这首词既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也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苏轼借助中秋明月这一载体,将自然美景与人间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这首词流传千古,成为中秋节的经典之作,每当人们仰望明月时,都会想起苏轼的这首词和他那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