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圣诞节相关争议的深入
在2018年,知名媒体《》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对说唱歌手PGONE的《圣诞夜》歌曲提出了批评。文章指出,歌词中存在着“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和“对女性的不尊重”等显著问题。该媒体认为,这样的歌词内容缺乏道德底线,并批评该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筋骨^[3]^。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评是针对特定作品展开的,并未涉及到圣诞节本身的文化属性。
二、国内媒体对圣诞节的报道趋势观察
从2014年至2018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等主流全国媒体对圣诞节的报道数量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在这些报道中,主题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现象上,淡化了圣诞节的宗教文化背景。例如,有63.9%的报道集中描述了圣诞节期间的各种社会活动,仅有16.7%涉及到了圣诞节的文化内涵,而关于其宗教内涵的提及更是寥寥无几^[4]^。这表明,媒体对于圣诞节的关注更多地是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观察的,而不是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争议的焦点。
三、节日本土化和官方态度的微妙平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待圣诞节等外来节日的态度展现出了灵活性。以哈尔滨为例,这座城市早在1902年就开始融合多国文化元素庆祝圣诞节^[1]^。尽管近年来媒体对圣诞节的直接宣传有所减少,但商业机构仍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节点,如2019年天猫的圣诞营销活动^[5]^。《》在2025年初发表的文章中也强调了“中美友好合作”,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立场^[2]^。
《》并未直接发布“辟谣圣诞节”的声明,而是通过文化批评和报道策略的调整,间接表达了对节日过度商业化或低俗化的担忧和审视态度。当前,在中国,圣诞节的传播主要以本土化改造和商业驱动为主导,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商业活力。媒体和公众对这一节日的关注,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