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明确规定了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等行为骗取社保待遇涉嫌违法。尽管如此,《法治日报》报道指出,仍有不少人因个人需求选择社保代缴服务,同时一些机构也在继续提供此类服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部分人群面临社保缴纳门槛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在异地灵活就业或暂时失业的人群中更为普遍。他们急需保持社保缴纳记录的连续性,以获得与社保相关的购房、购车等资格。这也使得社保代缴现象长期存在,甚至成为了一种灰色产业。
实际上,社保代缴行为往往涉及虚构或伪造证明材料等欺诈手段,严重违反了社保缴纳规则。《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的实施无疑给这种行为划定了红线,增加了法律风险。面对法律风险,社保代缴行为并未完全消失,相关机构的宣传仍然活跃,部分人群仍选择此途径。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于社保缴纳制度的复杂需求以及现行制度的一些不足。
对于社保代缴行为,必须依法治理。相关部门应建立联合防治机制,加强对社保信息的审核,完善线索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有关部门应以务实的态度关注那些因面临高门槛而选择社保代缴的人群的需求和困难。近年来,灵活就业、跨区域就业人员的增多,使得降低社保缴纳门槛、扩大保障范围成为了社会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安徽、浙江等地已经先行先试,为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居住地缴纳保险提供了便利。这些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家层面应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行社保全国统筹,实现标准化办理社保业务。只要畅通了各类人员的社保缴纳渠道,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代缴的问题。如此一来,那些有需求的灵活就业或无业人员就不必再冒法律风险去寻求代缴途径了。为了减轻治理社保代缴的压力,还需要剥离社保与买房、买车等社会治理功能的绑定,让社保回归其本质功能。这不仅是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是对公民权益的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