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妈妈岗”这一新型就业模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那么,究竟何为“妈妈岗”呢?
这种就业模式主要面向劳动年龄内、家中孩子在12周岁以下的妈妈们,为其开发灵活上班和弹性工作岗位,使她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兼顾工作。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对于育龄妇女来说,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每个家庭在选择育儿模式时,都会考虑到诸多因素,如经济基础、孩子年龄、配偶态度以及个人职业特点和发展目标等。在很多家庭中,为了照顾孩子,妈妈往往需要做出牺牲和妥协。受到传统家庭分工理念的影响,哺乳期和低幼期孩子的妈妈更难脱离家庭去工作。加之一些政策原因,如部分地区和单位仅给予女性产假和育儿假,选择暂时退出职场的一方往往会面临工作能力退步和职业发展的停滞。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女职工生育带来的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果采取抬高女性就业门槛、拒绝育龄女性的方式来应对,不仅不合法,而且难以完全避免潜在的人才流失和用工缺口。“妈妈岗”这一方案则是一个很好的解题思路,兼顾了家庭、女性和企业的需要。它既满足了国家的积极生育政策,也满足了妇女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妈妈岗”旨在鼓励引导企业等用工主体开发设置相对灵活的岗位,吸纳特定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技术层面则重点在于鼓励用人单位开发弹性工作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劳动者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法律层面则明确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的责权利,包括弹性工作、工作时间安排等。从环境层面出发,还鼓励创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如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等。
“妈妈岗”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可以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更多创新模式。正如疫情期间一些企业尝试并保持了居家办公模式一样,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推广弹性工作时间和其他福利性照护设施。这不仅能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离职率,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声誉增值。
“妈妈岗”这个名字或许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虽然这是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且妈妈确实是承担育儿责任最重的角色,但这一称呼可能会产生不良暗示,仿佛育儿只是妈妈的职责。这也可能使这一岗位给人一种“次要”“辅助”“临时”的感觉。我们或许可以称其为“亲子岗”或“育儿岗”,以更全面地反映其内涵和目的。
社会需要更具体的行动来让女性摆脱两难困境,减轻小家庭的育儿压力,鼓励年轻人积极生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家庭、事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