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定义
该理论,也被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任意两个陌生人之间通过大约五个到六个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就像是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随机挑选的人之间,只需要通过不超过六个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微软的一项实验精确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数值,结果显示需要大约6.6个中间人。
理论起源
这一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7年进行的连锁信实验。这一理论的灵感最初来源于1929年匈牙利作家F. Karinhay的猜想。
数学原理
假设每个人平均认识25个人,通过七次的信息传递(每次传递间隔6个人),我们就可以覆盖超过60亿人(25^7≈610亿)。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了地球的人口规模。数学模型显示,如果每个人能维持大约26个社会关系,那么这个理论就能成立。
社会意义
该理论揭示了“弱纽带”(如点头之交)在人际网络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联系实际上在缩短社会距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这种效应被进一步放大。
争议与验证
尽管存在关于需要多少个中间人才能建立联系的争议,有“四度空间”和“五度空间”等不同观点,但康奈尔大学通过“小世界模型”计算发现,四度空间可以覆盖千万人群,五度空间则能覆盖到大约3亿人。与此相对照的是微软的实验结果,他们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这个理论的上限大约是六个半联系人。尽管存在细微的数值差异,但这一理论无疑揭示了人际网络中的某种惊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