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之际,于洛阳南宫的宴席间,刘邦与众臣醉谈天下大势,探询胜利之源。众人争相发言,却均未能全面解答。刘邦笑道:“我所以能胜,不仅因你们的智谋,更在于我知人善任。”言毕,他提及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
在刘邦的麾下,张良被誉为“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他不仅在刘邦攻入关前的策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更以其深谋远虑被后世尊称为谋圣。人们往往认为张良光明正大,长于阳谋。但实际上,张良也曾施展过诸多阴谋,坑过不少对手。
张良的首次阴谋,便是在刘邦入关前。当时,刘邦打算以武力攻破淆关。然而张良认为,直接硬拼并非明智之举。他听闻淆关的守将是个贪婪之人,于是派郦食其前去谈判。守将果然被金钱功名所诱,欲与刘邦合兵攻咸阳。然而张良却看出其中的隐患,指出即使守将投降,其部下未必心悦诚服。于是刘邦趁守将不备,一举攻下淆关。这一计策不仅令守将丧命,更令郦食其失信于人,同时也危及了普通士兵的性命。
张良的另一阴谋则针对韩信。汉四年间,韩信趁齐国狂欢之际发动突袭,迅速占领齐地。随后他要求自立为齐王。刘邦闻讯大怒,然而张良却冷静地指出,既然韩信已有自立之心,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王。然而这一策略的转变也意味着刘邦开始意识到韩信的野心。韩信曾是刘邦不可或缺的部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逐渐恶化。刘邦在垓下之战后迅速削弱韩信的兵权,将他调往楚地为王。后来接到韩信谋反的密报后,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将其捉拿。
与此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位智者陈平的存在。陈平与张良齐名,他的智谋同样深不可测。尽管有人评价陈平善于阴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会阴暗的手段。实际上陈平的策略多变且灵活,他的计谋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挽救局势。
刘邦之所以能胜天下,不仅因为他懂得倾听部下的意见,更因为他能善用人才。张良和陈平虽风格各异但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共同为刘邦出谋划策、化解危机成为汉初不可或缺的智慧支柱。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建立在他们对形势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