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相关统计,体制内退休人员每年消耗的财政养老资金高达8418亿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而在职人员如果按照企业普通职工的缴费比例计算,社保每年损失的养老金收入也将达到5500亿元。养老双轨制带来的社会额外成本已经接近1.4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专家呼吁延迟退休,以应对养老金空账的问题。其中,甚至包括了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这位经济学家可能并不知道,养老双轨制每年给中国带来的额外成本是如此巨大,这一负担主要由企业普通职工和整个社会来承担。消除这一不公平现象已经变得更为紧迫。
我国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数量庞大,据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就已经达到了5392.6万人。这些人员都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如村委会和居委会等。保守估计,到2012年底,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约为6000万人。
现行的公务员退休收入计算方法十分明确,但退休后的收入通常仍然高于在职时的工资。据统计,离退休人员在财政供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9.2%,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假定这一比例为30%,即1800万人,他们一年的养老金消耗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46769元。假定财政供养人员的薪金水平与此相当(实际上通常更高),那么按照企业普通职工的缴费比例计算,社保每年损失的养老金收入将达到惊人的数字。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养老体制双轨制带来的问题。体制内财政供养人员是这一额外成本的受益者,而普通企业职工和整个社会则是承担者。随着财政供养人员和离退休公职人员的不断增加,这一成本将继续攀升。我们必须认识到延迟退休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养老双轨制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只有消除了这一不公平现象,才能真正保障广大人民的养老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更多分析和解决方案,请浏览网易健康频道张达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