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一座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之城
我的老家坐落在山东的博山,这座小城虽不大,却充满了别样的魅力。走进博山,你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品的世界,琉璃、陶瓷的熠熠生辉让人流连忘返。与此博山的美食也极为诱人,如酥鱼锅、豆腐箱、砸鱼汤等,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博山的历史名人——孙廷铨,更是博山的一颗璀璨明珠。
孙廷铨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普通匠人之家,他的先祖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到了博山城。孙家祖上都是匠人出身,书香气息并不浓厚。孙廷铨的祖父孙震读书入仕后,孙家开始有了书香传承。
孙廷铨自幼聪明过人,在私塾中读书时便表现出色。他不仅在明朝考中功名,更在清朝顺治年间再度入朝为官。他的仕途一帆风顺,短短几年便升至户部左侍郎的职位。后来更是担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重要职务。顺治十三年更是升任正部长级的高位。孙廷铨的尊号“为帝者师”,足以彰显他在清朝朝廷的重要地位。
孙廷铨并非一味追求仕途之人。他曾在明末乱世辞官归隐,避开战乱。后来可能觉得官场风险较大,便以身体为由辞去内秘书院大学士的职务,回到了家乡博山。那年他53岁。回到家乡后,他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颜山杂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颜神镇的历史、地理、物产等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其中的《琉璃》一节,更是我国最早全面记述琉璃生产工艺技术的文献资料。
博山的琉璃产业在孙廷铨的时代初具规模,并逐渐兴盛起来。作为“琉璃世家”的后人,孙廷铨从小便受到家学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影响。他对琉璃产业的研究和贡献为后世琉璃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博山琉璃”已经成为博山的名片,也是山东省乃至国家的骄傲。我们衷心希望家乡的琉璃产业能够再度辉煌,形成更大的产业化优势,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博山物产文化的独特魅力。
若此愿望成真,那位已经仙逝多年的家乡人“孙国老”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与博山的历史和文化相辉映,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