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于环境治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在受访者中,高达63.1%的人希望将蓝天天数计入地方政绩,以此作为评价地方环保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
河北石家庄某县化肥厂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当前企业已接到减产一半的指令,旨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排污问题,包括罚款、停产减产、建立环境应急预案、车辆限行、区域联防联控、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以及摇号购车等。
对于环保工作的力度,受访者的看法并不一致。47.9%的人表示不满,认为控制排污的力度不够;37.4%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4.7%的人表示满意。
家住河南安阳某县的于华(化名)告诉记者,虽然四五年前当地曾积极推行环境治理措施,但近两年却鲜有动作。他担心随着航空物流港的建设,虽然不会引入大量重污染企业,但由于规模庞大,仍可能加重污染。
调查进一步揭示了环境治理见效缓慢的原因。在受访者中,难以落实问责制(69.4%)、惩罚力度过轻(68.3%)以及地方的纵容(63.7%)是主要原因。超标排放企业曝光力度不足(58.9%)和企业和个人缺乏节能减排动力(54.4%)也是重要原因。
在治理灰霾的具体措施方面,关停落后或产能过剩企业得到了最多受访者的支持(78.6%)。除此之外,将蓝天天数计入地方政绩也得到了63.1%的受访者的支持。其他备受关注的措施包括监督煤电开启环保设施、多省市联动共同治理、控制新建工业生产项目以及公车等机动车限行等。
值得一提的是,58.1%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发现超标排污企业会举报。调查还显示,68.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区存在超标排污的企业,80.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超标排污对生活影响大。
这项调查由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共有3000人参与。受访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中国东部、北部、中部、南部和西部,比例分别为40.0%、18.3%、14.8%、14.4%和12.5%。(来源:中国青年报)
若想深入了解相关新闻,请阅读中国青年报的详细报道,以获取更多关于环境治理的动态和公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