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民间亲属称谓独特且富有意蕴。这里的称谓系统以叙述制为基础,按照家族世系排列。
从“我”出发,对于亲生的儿女,潮人亲切地称呼儿子为“逗仔”,女儿为“走仔”。逗仔的儿子和女儿分别称为“逗孙”和“走孙”。曾孙和玄孙也各有独特的称谓。这些称呼中蕴含着潮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家族延续的期许。
在兄弟姐妹的称谓上,潮人按照父系关系进行划分。年龄较大的兄弟姐妹,男的称为“阿兄”,女的称为“阿姐”。而年龄较小的,男的称为“阿弟”,女的称为“阿妹”。这些称呼体现了潮人家族中的亲情和互助精神。
对于父辈的称呼,潮人一般使用“阿伯”、“阿叔”、“阿爸”等词汇。在日常交流中,这些称呼简洁明了,表达了子女对父亲的尊敬和亲近。
妇女的出嫁后的称呼也独具特色。潮人会根据嫁入家族的关系,对长辈进行恰当的称呼,如“妈妈”、“阿姆”、“阿母”等。平辈之间的称呼也富有地方特色,如称呼兄弟的妻子为“阿嫂”,儿媳妇则按排行相称。
夫妻间的称呼,潮人一般使用口头语互相称呼,或以约定俗成的物品为名,不需刻意称呼。现代潮人中,也有以兄妹相称,或采用“老公”、“老婆”等现代称呼。
在潮人文化中,妻子对丈夫家人的称呼一般随子女进行。对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都富有地方特色,体现了潮人家庭中的亲情和和谐。
对于外族男子娶本族女子的情况,潮人也有独特的称呼方式。如称呼姐姐的丈夫为“姐夫”,妹妹的丈夫为“妹夫”,并冠以排行。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潮人家族中的亲情和尊重。
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丰富多样,富有地方特色。这些称谓不仅是对家族关系的表达,也是对亲情、尊重和互助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称呼已经简化或改变,但潮汕人对于家族和亲情的重视仍然不变。在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亲属称呼文化盛行,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地方文化的体现。据翁辉东的《潮汕方言》记载,这里的亲属称呼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古老的传统。
姐妹夫被称为“阿郎”,寓意着新嫁的丈夫是家中尊贵的客人。新结婚的男子都被尊称为“新郎”,这种称呼与唐朝时期对成功科举的士子的称呼“新郎”一样,都代表着尊贵与娇贵。这里透露出潮人对新亲戚的极度重视,体现了他们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
对于母亲的家族成员,潮人的称呼十分讲究。无论是正面称呼还是背后称呼,母亲的兄弟姐妹的配偶都会加一个“外”字,如“外公”、“外妈”等。虽然现在为了表示亲近,有些称呼已经不加“外”字,但在书面或背后仍然保留这种区分。对母亲的同辈家人,背后称呼或书面函件都会加上一个“母”字,表示亲近但又不失礼节。而对母亲的叔、伯兄弟的子女,都会加一个“表”字,如“表兄”、“表弟”等,以示血缘关系的不同。
对于岳父、岳母的称呼,潮人一般随子女或妻子来称呼。背后称呼中,岳父被称为“丈人”或“丈人公”,岳母则称为“丈母”或“丈母婆”。还有称岳父为“泰山”,岳母为“泰水”的说法。这些称呼都源自古老的典籍,体现了潮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妻子的兄弟姐妹,潮人一般也是随子女或妻子来称呼。但在背后称呼时,都会加上一个“妻”字,以示区别。而对妻子家人的晚辈,侄儿一般被称为“内侄”。
亲属称谓在潮人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文现象。潮人的亲属称谓有着明显的特征:一是宗亲、姻亲界限分明;二是对内亲、外亲有所区别,对外亲更注重客套;三是对小字辈的称呼也有独特之处,如称兄、嫂;四是在称谓前加“阿”的情况较多,这保留了古语的成分。
潮人的亲属称呼文化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尊重传统、注重礼仪的思想品格。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潮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无论是“阿郎”的尊贵,还是各种亲属间的细致称呼,都是潮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