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蒋明报道)近日,在“慢病管理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发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他认为,虽然千元国产支架与万元的进口支架在效果上几乎没有差别,但大多数中国患者却普遍存在一种观念:“便宜没好货”。他们往往不计成本地选择进口支架。这其中,医院和医生可能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胡教授在武汉出席活动当日如是表示。
胡大一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心脏支架的情况。他说,心脏支架分为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支架两种,价格差异较大。其中,金属裸支架价格大约在两三千元左右,而药物支架价格则高达万元。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支架在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上几乎没有区别。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病情应该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架。尽管如此,我国2009年有约24万人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其中96%的人选择了价格更高的药物支架。与此相比,美国和德国的金属支架使用比例较高。
胡教授认为,患者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仅仅基于产品本身的优劣。事实上,医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便宜的支架利润空间较小,而昂贵的支架利润较大,从厂家到医院再到科室,都有更强的动力去推广高价的支架。
胡教授还提到了一些关于CT等检查的误解。许多人认为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意进行。胡教授指出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例如,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放射线量相当于拍摄了750次X线胸片,接近成年人耐受量极限。对于不需要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这样的检查可能会增加他们一生的患癌风险。
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各种检查技术成为了医院吸引病人的手段。现在CT检查普及得非常快,医院间互相攀比上新设备,如64排、320排等层出不穷。对此现象,胡教授表示担忧。他认为实际上普通筛查使用64排CT已经足够,过度使用高级设备可能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
胡大一教授还介绍了一些关于国外医疗政策的做法。在新加坡等国家,如果患者接受多个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医生必须书面说明理由。如果理由不合理或者植入后效果不佳,医生的行医资格可能会受到质疑,可能会拒绝支付医保费用并吊销其行医资格。然而在我国这一领域还没有相关政策,迫切需要建立不合理的医疗问责机制来规范医生和医院的行为。建立这样的机制将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权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