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流传的“外贸尾单”到东莞批发市场仅2.5元一件,再到被批发至全国各地,这些价格实惠的国外服装有时被冠以“洋垃圾”之称。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洋垃圾”背后的真相。
这些所谓的“洋垃圾”,主要是指未经许可擅自进口的二手服装,或是通过等非法途径进入我国的禁止进口的服装。尽管严令禁止进口和销售这类服装,但仍有不少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这些服装大多来源于国外的垃圾场甚至太平间,上面沾满了各种细菌,如结核杆菌等传染源,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非法入境的旧服装虽然经过洗涤和熨烫,但仍存在传染疾病的隐患。检验检疫部门多次提醒广大消费者,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购买这些来历不明的旧服装,以免被染上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如何鉴别这些“洋垃圾”呢?观察衣服的成色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旧服装的钮扣、拉链大多失去光泽,金属涂层脱落,商标、洗涤唛卷曲、号码和规格字迹模糊、泛黄。袖口、领口、腋下的面料往往有磨损或起球。衣服上的一些关键部位,如腋下、肘部、领口等,因为经常被弯折和摩擦,所以特别容易显旧,这也是判断衣服是否曾被穿过的依据之一。
购买衣服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判断。比如,看衣服是否有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可能是旧货本身的,也可能是批发商为了掩盖异味而喷上去的。更甚者,我们可能在衣服的里面发现属于个人物品的标记,如字迹等。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同款衣服只有一件,那么就要警惕其是否为“洋垃圾”了。在洋垃圾的批发地,这些旧衣服通常是杂款成包出售的,也就是一个款式的衣服只有一件。
面对“洋垃圾”带来的健康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或限制进口的可作原料的废物,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想远离“洋垃圾”带来的疾病威胁,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正规市场购买衣物或购买有商标的正规厂商生产的衣服。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切勿因贪图便宜而购买这些非法入境的旧服装,以免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隐患。我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洋垃圾”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