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迎来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之际,记者了解到病理诊断在临床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在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面前,上海的病理科从业人员约有八百余名,然而与这一需求相比,病理学科的优秀人才存在明显的缺口,学科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等诊断手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CT、核磁共振等。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普遍认同一点:尽管这些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依靠显微镜进行的病理诊断依然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这种诊断方法在患者手术以及出院诊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孙女士的病例为例,她在不惑之年发现了直径3.5厘米的乳房肿块,这个肿块边界模糊,其临床特征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果证实是乳腺癌,患者可能需要接受重大的手术,如整个乳房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通过术中的冰冻切片检查,医生发现孙女士患的是良性乳腺硬化性腺病,这一疾病与乳腺癌容易混淆。正是这个小小的病理冰冻切片,完全改变了患者的治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杜祥教授进一步解释,病理诊断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切片形态的观察和判断。当前,病理学科正在向疾病的遗传信息方向拓展,这将为预测患者疾病和及早干预提供关键性的帮助。
尽管病理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加重,这一学科却面临着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记者发现,即使在***甲等医院中,病理学科的空间通常较小,学科投入也相对较少。病理医生的待遇与临床医师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小型医疗机构中,病理科甚至被边缘化,这种现状使得该学科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杜祥教授认为,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除了提高病理医生的收入待遇外,“软环境”的改善同样重要,如医生的职业晋升空间、医疗界对病理学科重要性的重新认识等。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获悉,当前临床正在推行亚专科病理诊断,如消化外科、乳腺外科等都有其专属领域的病理诊断。未来,本市卫生系统还将建立单病种集中病理诊断的“专家库”。这一举措不仅将使优质资源得到整合,还将为患者带来便利,免去他们因反复诊断而奔波的麻烦。通过这一平台,病理诊断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为患者服务,推动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