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君仪报道,在我国乙肝治疗领域,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保肝降酶治疗备受关注。这种治疗方法运用中药,针对反映肝功能的常用指标——转氨酶进行降低。不少遭受歧视的肝炎患者,出于无奈,将这种降酶药视为应对体检的“救命稻草”。
医学专家却对此持谨慎态度。他们指出,降酶药仅仅是中和了血液中的肝酶,对于肝脏本身的病情并没有实际的治疗作用。这种现象反而可能给患者带来错误的“好转”印象,而某些药物甚至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据了解,这种保肝降酶治疗并未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因此患者应慎重选择。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宋慧东强调,转氨酶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炎。转氨酶是细胞中的催化剂,在肝细胞中含量较高,当肝脏受损时,会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虽然转氨酶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但在评估肝功能时,它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谷丙转氨酶可能在肝病的进展期降低,而谷草转氨酶的特异性不强,其他如心脏和肾脏的病变也可能导致其升高。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隐匿性肝炎等都可能导致转氨酶的升高。
宋慧东医生还指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攻击破坏肝细胞从而造成损伤。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而不是简单地降酶。对于国内广泛使用的保肝中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看,这些中药对于肝功能的恢复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尽管有些专家对其“保肝”、“护肝”的作用持认可态度,但在严格的临床试验中,这些中药的研究并不透彻,缺乏严谨的设计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其抗炎作用或许存在,但抗病毒的证据却不足。
在国内,重视转氨酶的传统为保肝降酶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例如,中药五味子、垂盆草等被广泛用于降酶。有些药物如从五味子中提取的联苯双酯,制成“双环醇片”,可以快速大幅度地降低谷丙转氨酶,被一些人视为应对体检的“神器”。这种药物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风险,停药后反跳率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指出,一些保肝药物、降酶药物和肝病治疗的中草药可能引发肝损害。例如,联苯双酯虽然能够降低谷丙转氨酶,却不能改善原有的肝损害病理变化,反而可能加重肝损害。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教授李光荣特别提醒服用联苯双酯的患者,该药物不适合用于重度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对于某些特定情况的患者,如谷草转氨酶过高或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过高的人,最好避免使用。
专家提醒广大患者,降酶药的使用应慎重考虑。在追求转氨酶数值下降的更要关注肝功能实质性的恢复。盲目降酶可能掩盖病情发展,造成病情的恶化。对于肝病治疗,应选择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法,避免走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