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19年,他决定封禅泰山,以此彰显自己的功绩和统治的合法性。途中遭遇暴雨,他避于一棵松下,后来便封此树为“五大夫松”,流传至今成为一则趣闻。
汉武帝刘彻,作为西汉的皇帝,封禅次数历代最多,共六次,时间主要在公元前110年等。他借封禅强化“汉承天命”理念,并追求长生之术。如今,泰山仍留存着他所植的“汉柏”,见证历史。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56年进行了封禅,背景是东汉中兴后,试图通过封禅重建汉室的权威。当时天下尚未完全安定,这一举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二人共同主导了规模空前的封禅,时间定在公元665年,随行人数多达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在嵩山(非泰山)封禅的皇帝,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与决策。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时期的公元725年举行了封禅。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这次封禅被诟病为“盛极而衰”的象征。
宋真宗赵恒的封禅发生在公元1008年,他通过伪造“天书”自导自演了这场封禅,被后世视为闹剧。此后,封禅传统逐渐黯淡,元、明、清三朝再无皇帝进行封禅。部分学者认为,宋真宗的行为与封禅神圣性的降低有关。
这些皇帝们的封禅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彰显,更是对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巩固。每一次封禅都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记忆和符号。从秦始皇到宋真宗,这些皇帝们的传奇故事和封禅行为,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