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打胎 >

不明原因反复血栓 可能是得了易栓症

  • 打胎
  • 2025-05-28 11:37
  • 来源:www.dataiw.cn
  • 打胎药

最近,浙江一位产妇分娩后遭遇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她多次出现大面积肺栓塞,命悬一线,经过医务人员的不懈抢救才转危为安。背后的罪魁祸首竟是鲜为人知的“易栓症”。

对于“易栓症”,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易栓症,如何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

易栓症,顾名思义,是一种容易形成血栓的疾病。在医学上,这是由于人体抵抗凝血的物质出现抗凝障碍,导致人体非常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一类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动缓慢以及血液成分改变。

易栓症并不罕见,但往往因为缺乏明显的症状而难以发现。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高凝状态。大多数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具有易形成血栓的倾向,直到遇到如卧床、怀孕等增加血栓风险的因素时,才暴露出来。像那位遭遇肺栓塞的产妇,本身就患有易栓症,再加上怀孕分娩导致身体处于高凝状态,两个危险因素叠加在一起,才导致了这场危机。

易栓症的隐蔽性使得很多人对其缺乏了解。但随着化验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易栓症患者被发现。目前,对于易栓症的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验检查,抽血结果对诊断具有决定性作用。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患有易栓症呢?观察自己是否有血栓的典型表现。突然眩晕、意识障碍、腹部疼痛、脚麻脚冷以及四肢水肿等都可能是血栓的症状。特别是那些因为脑梗死或骨折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因工作原因或长途飞行经常久坐活动少的人群,以及正在妊娠、罹患肿瘤或血管近期受过损伤的人群,他们属于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的患者,抗凝治疗是首要任务。易栓症导致的血栓疾病主要是静脉血栓,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髂静脉血栓、颈静脉血栓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静脉血栓:无形的健康杀手与日常防护之道

静脉血栓,这个无形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其最大的危害在于静脉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游走至肺部,形成致命的肺栓塞,可能导致瞬间死亡。一旦出现腿肿或疑似肺栓塞的症状,务必立即就医。

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疑虑,建议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和肺动脉的CTA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静脉血栓类疾病,需立即进行抗凝治疗,这是治疗血栓类疾病的基础。目前临床上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和传统的肝素类抗凝药物可供选择。新型药物效果与肝素相似,但使用更为方便。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得过血栓的患者,即使在症状消失后,医生仍会建议使用3-6个月的抗凝治疗。因为血栓新发或复发的风险在急性期后依然很高。患者必须严格遵守医嘱,不可擅自停药。对于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维持。目前的口服抗凝药物具有稳定药效和较低的出血风险,与血栓风险相比,服药的利大于弊。规律服药,及时就医,是避免血栓事件的最佳策略。

对于久坐办公的人群,推荐一些简单的运动指导。在连续坐2小时以上时,尝试变换坐姿,做一些“小动作”以减轻久坐的危害。例如,腿部划圈、抬升小腿、抬膝、头顶击掌以及头后仰和双手抵抗等。这些动作不仅可以帮助缓解久坐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预防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职业疾病的发生。

新冠疫情反弹和春节期间的居家活动增加,可能导致人们长时间久坐,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血栓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适当的运动、定时活动、穿弹力袜或使用足底静脉泵等物理加压方式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高凝状态或已确诊易栓症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药物预防。

了解静脉血栓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让我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健康,避免久坐,保持适度的运动,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