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药品包装的频繁更改引发浪费与健康隐忧
中新网杭州报道,近日,浙江省政协委员李莉在两会小组讨论中提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药品包装的频繁更改导致药品浪费现象日益突出。这一话题在浙江省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从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招标制度的推行以来,药品包装的更改变得较为频繁。常见的更改包括剂量、规格、包装和商品名的变动。这种频繁的更换给一线医院和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走访浙江多家省级医院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现象。在浙江某省级医院,资深药师向我们透露,药品浪费情况相当严重。为了减轻患者负担,医院曾推出将多余药品退回的政策。由于药品在退回后的保存环境和保管情况无法确认,这些退回的药品大多被作报废处理。每月报废的药品数量令人惋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药品浪费的情况呢?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科主任李莉分析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药品包装的频繁更改。她指出,药品通过招标流程,厂家可能会因为未中标或其他因素而更改药品的剂量、规格、包装和商品名。在这个过程中,大包装改小包装或小包装改成大包装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医院医生仍然按照旧的习惯开出处方,很容易造成药品的浪费。
以感冒药泰诺为例,原本每盒10颗,现在医院出现了每盒20颗的包装。一次感冒往往用不完20颗药。或是规格从小剂量改成大剂量,有时需要患者服用半粒药,这不仅不方便,而且不科学,手工操作难以保证药物的均衡剂量。
李莉还提到,经过招标后,有些药品出现了多种规格剂型,尤其是针剂。例如,头胞呋辛针现在就有多种规格,而药典规定只有小儿和大人两种规格。这导致门诊用药时,基本都是开整盒药品。对于感冒患者来说,上一次感冒用剩下的药,下次感冒不一定能用,因为感冒的病因不同,用药也不同。很多家庭将多余的过期药作为垃圾处理,这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李莉强调,虽然有过期药物回收渠道,但老百姓因为各种原因不太愿意再次奔波医院或药房。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回收这些药物,包括过期药,并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销售,这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这一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她呼吁相关部门和厂家在更改药品包装时能够更加谨慎,减少频繁更改带来的不便和浪费。也需要加强药品回收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关乎患者的利益,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