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的征途上,武汉援沪医疗队如同热干面与生煎包的双向奔赴,承载着深厚情谊与丰富经验驰援上海。自武汉疫情以来,上海对武汉的无私援助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角色互换,武汉医疗队带着丰富的抗疫经验,奔赴上海抗疫一线。
4月4日,武汉六院的医护人员正忙碌于上海市的街头巷尾,为市民采集核酸。他们不仅是医疗专家,更是情感的传递者。当武汉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踏入上海时,他们仿佛回到了两年前的武汉,那时全城封闭管理,街道上行人稀少。如今,上海的景象让他们心生感慨,但也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武汉同济医院副院长白祥军作为此次援沪医疗队的领队,回忆起接到援沪通知的那一刻。他们迅速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抽调精英队伍,包括呼吸、心脏、肾脏、ICU等科室的医护人员。这些医护人员都有丰富的武汉抗疫经验,使他们在上海的工作得心应手。
武汉六院的医护人员更是积极报名支援上海。其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江城,曾在2020年武汉疫情中亲身经历过生死考验。如今,他作为六院援沪医疗队的领队,肩负起沉重的使命。像江城一样,每一位报名的医护人员都有丰富的抗疫经验,他们在专业上做了精细的安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抵达上海后,医疗队迅速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他们通过核酸检测筛查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病人,并转移到方舱医院治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重视管理、心理疏导等工作,让患者能够更快康复和转移。
白祥军表示,上海的疫情有其特殊性,但他们并不恐慌。因为经过两年的抗疫,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区的动员、志愿者的协助以及居民的理解与配合,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决战36小时的大筛查中,武汉援沪医疗队与上海人民携手共进,共同抗击疫情。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为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场疫情考验了人类的意志与勇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武汉援沪医疗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专业的医疗支持,更带来了深深的情感关怀。他们的到来,让上海人民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
在这场战斗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使命。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敬,期待他们凯旋归来。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凶猛攻势,上海正经历一场严峻的挑战。这一病毒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隐蔽性极强,传染性极高,使得传播速度异常迅速,给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江城作为领队,内心充满了忐忑与忧虑。他既希望队员们能在上海正常开展工作,更希望他们能平安回到武汉。
白祥军则不断向队员们强调警惕性的重要性。他深知方舱医院并非正规医疗机构,院感问题的防范必须谨慎。他反复提醒队员们,就像一位婆婆的唠叨,警惕麻痹大意的态度。
自3月初开始的这一轮疫情“倒春寒”,席卷了整个上海。即便是以精准防疫和3000名流调员著称的上海市,也面临着严峻形势。奥密克戎BA.2变异株的传播力度强大,其R0值高达9.5,意味着1人可传染10人,几乎是早期传播力的3-5倍。
疫情数字令人震惊。从上海日增无症状感染人数破千,到新增无症状人数突破2.2万,再到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突破一万例,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7万例。七普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常住人口约2487万人。为了应对疫情,上海市采取了核酸“网格化”筛查、“切块式”和“网格化”并行等方式。
张文宏教授介绍,当前疫情的形势给整个医疗体系带来了压力。陈尔真医生认为,这次疫情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武汉。他曾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如今面对上海的疫情,他深知任务的艰巨。
全国范围内,已有15个省份派出38000多名医务人员,并调集了238万管核酸检测力量支援上海。他们的任务包括承担方舱医院、核酸采样、实验室检测等。邻近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也派出了两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被称为“家底式支援”。
更令人关注的是,4月3日,军队抽组了卫勤力量2000余人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这些人员来自陆军、海军、联勤保障部队所属的7个医疗单位,他们的到来为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4月2日,孙春兰副***从吉林赶赴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她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并强调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调集资源力量支持上海防控工作。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大仗硬仗,我们必须同心协力尽快打赢。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团结一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志愿者们都在为抗击疫情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场战斗不仅考验着我们的医疗体系也考验着整个民族的团结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