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规定引关注,消费者信心待提振
近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这一规定在汽车行业内期盼已久,消费者的信心却显得疲软,对于征求意见稿中的界定模糊,以及漫长的等待时间,使得他们对于该规定的可操作性持怀疑态度。
自2010年以来,汽车已成为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逾两万件,创历史新高。其中,6个月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占到了投诉总量的六成以上。由于缺乏像其他商品一样的“三包”规定,消费者在购车遇到质量问题时,往往在经销商、厂家之间陷入无尽的“扯皮”,即使多次维修,问题依旧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汽车“三包”规定亟待出台。
经过多年的等待,消费者对此政策出台的期望并不高。某报与新浪汽车就“三包”征求意见稿的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五成的调查参与者对“三包”出台有信心。而认为“没信心,可能依旧流产”的人数占到三成半以上,认为“无所谓,有没政策都一样”的人数也占到一成半以上。
消费者信心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征求意见稿的界定模糊。的三包征求意见稿虽然以2004年的版本为框架进行了少量修改,但其中仍有许多模糊之处。比如对于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界定过于模糊,如何界定算是“严重”,并未做出清晰的标准。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与经销商、制造商对条例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发更大的纠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征求意见稿中的一些界定确实比较模糊。”他认为,这种模糊性可能会给执行带来困难,可操作性不强。为了保证规定的公正性,必须设立第三方鉴定机构,公正地界定消费者、厂家等的责权。这将是对实现汽车“三包”规定的关键所在。
虽然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界定模糊以及漫长的等待时间,消费者对此的信心有待提高。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规定,增强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