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与苹果之间的纠葛:售后服务、消费者知情权及其他争议
近期,中消协与全球科技巨头苹果公司的争议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这场纷争的背后,涉及的是售后服务、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等关键问题。让我们一起其中的细节。
一、售后服务的风波
1. 强制留旧件问题:苹果的维修条款中有一项规定:“保留被更换零件作为其财产”。中消协指出这一条款与《物权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悖,侵犯了消费者的所有权和公平交易权。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付费维修后要求返还旧件却遭到拒绝,而这些旧件可能被苹果用于翻新牟利。
2. 维修标准的不统一:消费者反映,同一问题在不同地区的苹果店得到的维修判定截然不同。有时被判定为“质量问题”,有时又被归为“外观问题”。维修拖延、使用翻新件替换原装件等问题频发,明显违反中国的“三包”规定。
3. 三包义务的缺失:部分案例中,销售商对维修责任推诿,要求消费者自行联系服务商,这违反了《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对于15日内性能故障的换货承诺,苹果的执行也不尽如人意。
二、消费者知情权的挑战
1. 处理器型号的模糊标注:在iPhone系列中,苹果只标注“A系列芯片”而未明确具体型号,这让消费者难以对比产品的性能差异。中消协对此表示,这可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
2. “降频门”事件的背后:苹果曾通过系统更新降低旧款手机性能,但未充分告知用户。此举被质疑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虽然苹果后续承诺通过软件更新保障知情权,但仍然要求用户更换高价电池以恢复性能。
三、其他纷争不断
除了上述两大争议,苹果还面临其他挑战:
1. “苹果税”的垄断争议:苹果应用商店强制使用其支付系统并收取30%的佣金。尽管国内消费者曾起诉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但法院判决苹果未构成垄断。这一事件与欧盟的判例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引发了关于法律适用标准的广泛讨论。
2. 近期的投诉热点:包括新机短期内大幅降价、未经授权的iCloud+服务扣费、电池鼓包和设备安全隐患等投诉逐渐增多。这些案例都涉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中消协的立场与行动:
中消协多次公开劝谕苹果整改其售后服务政策,消除中外服务差异,并呼吁其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对于苹果的种种行为,中消协强调必须保障消费者的财产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维权建议: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面对此类问题,应妥善保留维修记录、购等凭证,通过12315平台、消协或法律途径进行维权。针对系统性的侵权问题,如降频、电池问题等,消费者可以考虑联合其他受害者发起公益诉讼。目前,苹果尚未对投诉进行公开回应,但在某些案例中,其倾向于通过“自行和解”的方式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