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昆山反杀案案情简介

  • 生活常识
  • 2025-11-04 09:04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案件背景概述

在昆山市的一片繁华中,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暴力冲突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时间定格在2018年8月27日晚,夜色中,震川路与顺帆路路口见证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刘海龙(绰号“龙哥”)驾驶一辆宝马车在这个时刻闯入人们的视线。他醉酒后强行右转闯入非机动车道,与正常骑自行车的于海明发生轻微碰擦。这一偶然的相遇,随即引发了双方的争执。

昆山反杀案案情简介

冲突升级经过

初次争执中,刘海龙及其随行人员下车与于海明理论,言语间充满味。酒精的驱使下,刘海龙多次推搡、踢打于海明。这场冲突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紧接着,一场令人震惊的变故发生了。刘海龙突然再次下车,从轿车内取出一把长约60厘米的砍刀。这个举动立刻让局势升级,围观人群无不为之震惊。他挥舞着砍刀,连续击打于海明颈部、腰部等要害部位。在这危急关头,于海明面临生死抉择。

刀脱手反杀瞬间

砍刀在击打过程中不慎甩落,于海明果断反应,迅速捡起刀具进行反击。短短的7秒内,他向刘海龙刺砍5刀,击中腹部、臀部、胸部等部位,随后追砍但未能得手。这一系列动作既果断又必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案件结果揭晓

刘海龙因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公安机关经过详细调查后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依法撤销了案件。这一结果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正义。

社会影响与法律意义深远

这起案件因“反杀”情节引发了公众对正当防卫界限的广泛讨论。它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更是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标志性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其纳入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明确了“行凶”认定标准与防卫限度,强化了公民防卫权的司法保障。这一案件对于未来的法律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时间线梳理

这起案件的时间线清晰明了:8月27日案发,刘海龙死亡,于海明被控制;8月28日昆山市检察院提前介入调查;9月1日公安机关宣布撤案,认定正当防卫;而12月19日最高检发布指导案例,确认了判决的合法性。这一连串的事件标志着法律程序的严谨与公正。

下一篇:没有了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