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雾霾笼罩,北京及多个省份纷纷陷入迷雾之中。在首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发布后,各省局部地区的能见度骤降至两百米以下,使人们的日常出行受到了严重影响。气象专家分析预测,原本预计只持续六小时的浓雾,似乎有意与人们持久纠缠。面对这样的天气状况,公众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求雾散求阳光”的话题,短时间内便吸引了数十万网友参与讨论。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人们对健康的担忧和对空气质量的指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天空仿佛比更易致癌。随着雾霾天气的持续,多家医院的呼吸科就诊人数急剧上升。北京309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李红梅表示,尽管冬季通常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但近期因雾霾导致的病人数量增长令人震惊。门诊病人数量从每天的四五十人猛增到六七十人,且多数为呼吸道感染病例。与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苗青也指出,门诊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加了两到三成,主要是慢性病例的增多。
在这其中,“阴霾天气比更易致癌”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钟南山院士在某论坛中指出,尽管公众吸烟率在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不断上升,这很可能与雾霾天气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浓雾天气,即使是有雾有多云的天气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环境污染对肺癌的影响具有长期慢性的特征。空气中的有毒颗粒物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除了已知的癌症风险,雾霾天气还会对心脏健康造成威胁。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上升。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雾霾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导致心肌缺血或损伤。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也可能因雾霾天气而急性触发。据彭应登博士指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上升与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总死亡率有直接的关联。
公众开始密切关注“空气污染指数”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关键词。彭应登解释,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中,决定空气污染指数的关键因素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的含量。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导致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主任赵越曾表示,北京的污染物中,高达95%以上甚至更高的比例是可吸入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目前北京主要监测的是PM10,也就是直径小于十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些颗粒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同时也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